鮫島醫院 院長 鮫島隆志 醫師

鮫島隆志醫師
個人經歷
鮫島醫院 院長
  • 執業於鮫島醫院
  • 日本外科學會專科醫師
  • 日本大腸肛門醫學會指導醫師、專科醫師
  • 日本消化器外科學會認定醫師
鮫島醫院
郵遞區號892-0846
日本鹿兒島縣鹿兒島市加治屋町9-8

初期症狀可先服用成藥觀察

若痔核(痔瘡)或脫出物腫大,即使排便清空直腸後也可能因痔瘡體積而感覺大不乾淨。但這種情況可以先服用成藥觀察。因為痔核會腫脹是由於血液循環不佳,若使用藥物促進血液循環,可能可以消除腫脹,解除輕微的脫垂和殘便感。
肛裂(裂痔)一開始不容易自行發現。只有稍微裂傷出血時可以使用成藥治療。但這個情況下,假如傷口快要癒合的時候又想排便,就會在沒有癒合的情況下再次破裂,若重覆發生可能會變成慢性肛裂,必須多加注意。

出血和脫垂應即早就醫

若有「出血」和「脫垂」這兩種症狀,建議就醫。痔核(痔瘡)和脫垂造成的殘便感雖然可藉由成藥改善,但如果一停藥又立刻出現殘便感,或上廁所時脫垂,就無法依靠成藥治療,必須就醫。
而輕微的肛裂(裂痔)雖然可以用成藥治療,但如果反覆在傷口還沒好時就再次破裂,就會變成慢性肛裂。這種情況下疼痛時間會拉長,比較嚴重的病人可能會經常上完廁所後疼痛一整天。這種時候就應該就醫。雖然比較少見,但慢性肛裂可能會惡化成潰瘍,再被細菌侵入較深的傷口而造成膿瘍,不可輕忽。

出血和脫垂應即早就醫

肛門周圍血液循環佳,容易有癌症轉移

因出血及疼痛來求診的病人之中,最怕出現癌症。消化道底端的肛道有十分發達的感覺神經,能感受到極微小的痛覺。相反的,在腸道和肛門交界處內側沒有痛覺神經,所以不會感到疼痛,就算長了痔核(痔瘡)可能也不會發現。直腸和肛門周圍血液循環良好,甚至被稱為「第二個心臟」,如果在這個地方出現癌症,就算腫瘤很小,癌細胞也會被血液及淋巴帶到腦部、肺部及周圍的淋巴結。所以當求診病人說「臀部會痛」的時候,我都會在診察時考慮是否有癌症的可能。請事先記住「痔瘡有得醫,癌症要人命」。
除了癌症之外,也可能是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等大腸疾病,發現出血時建議就醫。

盡可能減少對肛門的負擔

肛門的負擔就是造成痔瘡的原因,除了便秘及腹瀉,工作久坐等也是造成負擔的原因之一。例如有些人40幾歲時痔核(痔瘡)脫出,需要經常用手推回,但退休後這個狀況就自然消失。或許就是因為除去了工作時對臀部造成的負擔,痔瘡就不再腫脹了。有時痔瘡不需要外科手術,用藥物即可充分治療。除了排便之外,盡量去除所有可能造成肛門負擔的原因,就是預防痔瘡的不二法門。

老年人痔瘡的預防和手術

雖然預防痔瘡最重要的就是均衡飲食,但也不是均衡飲食就一定會每日排便。雖然很多老年人都還保持得很年輕,但若年紀增長而食量變少,則排便量也會變少,排便的間隔時間也會拉長。這是因為腸道蠕動及身體活動量等減退的關係。所以我會告訴均衡飲食卻仍然便秘的病人「這是自然的身體變化,並不是便秘」。這類指導是病患教育重要的一部分。
另外我在幫年紀大、肛門肌肉比較鬆弛的病人手術時,會讓縫合間距小一點等,像這樣針對不同年齡層的病人調整治療方式也很重要。

經驗較少的醫師可能無法判別肛瘺

肛門廔管初期肛門周圍會化膿。這個情況稱為「肛門周圍膿瘍」,會伴隨劇烈疼痛。如果感覺發熱腫脹,千萬不可隱忍,應盡速就醫。這個時候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深處的腫瘍。若內科醫師或經驗較少的醫師僅檢查表面,就可能沒發現裡面有腫瘍,在沒有查明原因的情況下開抗生素治療。這段時間患部仍會持續惡化。如果覺得有異,可考慮到專科醫院尋求第二意見。病人都放下對肛門科的羞恥心來就醫了,醫師也應該仔細診斷,所以選擇適合的醫院也是很重要的。

經驗較少的醫師可能無法判別肛瘺

藥物治療2週至1個月左右未改善,應直接手術

雖然每位病人的治療流程會因症狀有所差異,但一般診斷出痔核(痔瘡)後,會先藥物治療兩週,觀察藥物效果。若在此階段有所改善,有些病人即可兩週結束療程,若有改善但仍需治療則繼續投藥一個月觀察情況。這個療程費用大約需要3~4萬日圓。從初診到結束治療大約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。如果病人還是沒有改善,就會建議做其他檢查,或請病人考慮手術。

標準結紥切除手術一般需要住院10天

本院的統計資料中,初診被診斷是痔核(痔瘡)後手術的病人大約25%。都是進行基本的結紥切除手術,一般需要住院10天。但因為本院位於鹿兒島,按當地習慣,有許多沒辦法隨時到醫院來的離島病人,我們會請這樣的病人多住院一陣子直到度過危險期。整體上來說平均在12天左右。因為手術方式跟器材一年比一年先進,安全性也比以前提升許多,住院時間也縮短了不少。現在「ALTA注射」這種硬化治療也逐漸普及。這是一種切除外痔再利用注射使內痔硬化的方法,因為切除範圍只有以往的一半,有許多市區醫院將這種方法歸類為門診手術。

輕微疼痛及出血可用藥物治療,長時間持續劇烈疼痛應立即就醫

本院肛裂(裂痔)病人約有30%手術治療。肛裂在初期只有輕微出血時雖然可以用成藥治療,但如果在傷口還沒癒合之前排便,會經常導致傷口再次破裂。如果這個情形反覆發生,就會造成慢性肛裂。這時就會出現長期的持續性疼痛。比較嚴重的病人可能會上完廁所後疼痛一整天,如果變成這個狀況請務必就醫。慢性肛裂只要即早就醫,在根治手術前面的階段,可以使用括約肌切斷術(使肛門閉合的力量從100%減至70〜80%,讓糞便可以順利排出的手術),或用手指擴肛這種門診手術來治療。但是這種治療需要經過專業訓練,請務必向肛門科專科醫師求診。

肛瘺超過10年置之不理,可能變成「癌症」

引起肛瘺的原因是「肛門周圍膿瘍」。肛門周圍膿瘍會在肛門周圍化膿,它的起因是細菌入侵肛門和直腸之間的小凹洞,引起發炎。還有一種狀況是嚴重肛裂(裂痔)導致潰瘍,細菌入侵較深的傷口造成膿瘍。肛門周圍膿瘍若惡化,在肛門和肛門周圍皮膚之間會形成一條流出膿液的管道,就是肛瘺。症狀嚴重時形成在皮膚表面的孔會持續滲出膿液。變成這個狀態時,雖然內褲上會有汙跡,但因為膿液沒有蓄積在裡面,所以不會疼痛。但如果置之不理會有危險。曾經發生把肛瘺置之不理10年以上,最後變成癌症的案例。也曾經有病人想退休後再慢慢治療,結果變成癌症。所以請一定要就醫,切勿置之不理。

肛瘺10年以上置之不理,可能變成「癌症」

手術後需注意分辨正常出血和危險的出血

手術後最需要注意的就是「疼痛」和「出血」。疼痛方面因為藥物越來越進步,所以能靠藥物緩解。問題在於出血。手術後第一次排便最讓人害怕,雖然醫師會開緩瀉劑促進排便,但因為糞便會通過傷口,所以手術後1週~10天內一定會發生出血。但如果發生血流不止,或血塊聚積在直腸再一口氣排出的狀況是十分危險的,必須做止血處理。醫師會先跟病人說明「手術後少量出血是正常現象」,再利用照片仔細跟病人講解如何分辨正常出血和危險的出血。也會訓練護理師確實分辨出血的種類。

大便失禁也可能引發直腸肛門疾病

大便失禁也可能會引發痔瘡。因為皮膚是弱酸性,而腸液是強鹼性,糞便長時間接觸皮膚,會讓肛門周圍的皮膚等受損。這個時候疼痛會更加劇烈,需要注意。另外大便失禁有可能是因肛門疾病引起,也可能肛門正常卻出現大便失禁的狀況,必須確認原因後再進行治療。若是後者,就是直腸和肛門的活動無法互相配合的功能性問題,如果是醒著的時候才會失禁還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療。嚴重的是會在睡覺時失禁的狀況。對這類病人,醫師會先利用內服藥和復健等進行保守治療,若治療沒有效果,就會進行「骶骨神經刺激療法」。這是一種將機械埋入臀部,用電流刺激骶骨神經來防止失禁的方法,日本從2014年開始納入健保給付。

均衡飲食很重要。診斷應考慮年齡造成的身體變化

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,是能幫助排便的食物。但是也不能只攝取食物纖維。均衡飲食是非常重要的。不能因為對腸胃有益,就過量食用或飲用。另外有些年紀大的人會因為排便分量跟次數減少而在意便秘問題,這點也不需要擔心。雖然很多年紀大的人都還保持得很年輕,但年紀增長,食量減少,自然排便量也會變少,排便間隔可能也會拉長。對於大腸檢查沒有異常,也有攝取均衡飲食,但擔心自己便秘的高齡病人,我會告訴他們「這不是便秘,只是身體的自然變化」。對病人來說像這樣的指導也是很重要的。

均衡飲食很重要。診斷應考慮年齡造成的身體變化
この記事の監修医師
鮫島 隆志醫師
回到頁首